解码万亿之城 ---常州的生态基因
优越的城市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一座美好宜居城市的“标配”,而在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上,常州一直致力于二者的双向奔赴。
2023年,常州迈入万亿之城,与此同时,这座城市也成功摘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金招牌。
事实上,常州的生态嬗变并不是一朝之功,对于常州来说,万亿之城再出发的同时,生态保护也正驶入新的征程。
留住绿水青山 守住生态财富
可以说,常州并没有辜负临山靠江近湖的生态优势,这一点在这座城市的许多细节上都有所体现。
资料显示,常州拥有江苏全省除海洋外所有类型的地形地貌,林木覆盖率达26.91%,是长三角重要的山水资源交汇区和生物多样性集聚地。
面对如此优异的生态环境禀赋,发展中的常州在生态保护上,要走怎样一条差异化的路径?对此,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黄建平表示,“对于常州来说,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我们持续要走的是一条‘生态颜值’与发展价值互融共促的路子。”
这样的发展路径,常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有尝试。
“去年我们共接待了580多万人次的游客。”在金坛茅山森林世界内,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旅游发展局副局长俞璐向记者介绍当地如何借助优越的生态环境禀赋打造一处众人向往的度假胜地,“虽是江南的一座小山,但这里山水林泉相依、盐茶药果共生,茅山旅游度假区内的植被覆盖率达到82%,曾被评为江苏省首家‘中国森林氧吧’。”
借助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茅山自古以来深厚的文化底蕴,金坛在上世纪90年代就对茅山进行有限度的旅游开发,俞璐介绍,直至今日,茅山旅游度假区内已打造了3家国家4A级景区,整个度假区也成为了一处省级旅游度假区。
“发展旅游并非毫无节制,相反我们更需要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俞璐列举了度假区内的一处民宿聚集区,“以前这是一处林场职工的住宅小区,自发展旅游以来,伐木逐渐减少,有条件的住户充分利用自家房屋发展起了民宿。”
据了解,茅山旅游度假区2023年的经营收入近15亿元。俞璐表示,“目前我们还在不断开发新的生态旅游产品,积极争取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
“生态绿城”与万亿之城的双向奔赴
常州并非没有走过粗犷发展的弯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围湖养殖、开垦,长荡湖及滆湖失去了原有的“生态颜值”。
“养鱼要用到饲料,饲料对湖水的破坏是很大的,有好些年,滆湖里一度看不到水草,到了夏天,湖水闻起来也是一股臭味。”张吴良在滆湖边住了二十多年,“从捕鱼到后面养鱼,我们祖辈都是靠滆湖为生。”
张吴良在滆湖边长大,同样也见证了滆湖的变化。资料显示,2009年开始,常州相继启动了长荡湖、滆湖的生态综合治理。全面清退围网养殖、实施退田还湖工程、逐步恢复水生植物、生态清淤……这些工作在两大湖内陆续开展,“渔浦洮滆”又回到了这座城市。
“近些年,周边出现了水雉、白骨顶鸡、斑嘴鸭等‘新居民’,我想这是对我们治理工作最好的见证之一。”常州市武进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工作人员耿旭晟介绍,目前当地还在对滆湖多个片区进行近岸带生态修复工程,以提升湖泊近岸带的生态缓冲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对于湖泊的生态综合治理并不止于水清岸绿。依靠长荡湖生态效应发展起来的观光旅游业,再次让长荡湖周边区域“因湖而兴”。
“我们依托长荡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在生态保护的同时建成了省级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去年接待游客人数超百万人次。”长荡湖旅游度假区应急管理和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高勇介绍,生态向好的湖泊与岸线还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每到周末岸边都会迎来“露营热”,“不仅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吸引了一些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入驻长荡湖周边,助力了金坛的产业转型与升级。”
靠水吃水,靠山吃山。在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的查家村,这里的人们曾经靠采石为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边的老百姓主要是靠到舜山采石为生,直到2003年左右,矿山才关闭。”查家村党总支书记顾相才介绍,矿山关停后,舜山留下了不少大的矿坑,“如果不是矿山关停的话,这座山怕是要被掏空了。”
矿坑被关停后,支离破碎的山体除了生态创伤以外,还有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风险。“2017年,天宁区投入2.5亿元开始对查家村实施常州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顾相才表示,借此契机,查家村对舜山遗留的矿坑及地质灾害区域进行了生态修复,“对山体进行加固和复绿的同时,我们还利用遗留的矿坑发展乡村旅游。”
“采石村”变成城市的“后花园”,如今的查家村依靠生态旅游和农业特色产业,每年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次。“我们依靠矿坑新建的文化广场和景观湖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开放。”顾相才介绍,借助村里新引进的文旅小镇项目,他期待着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查家村,感受查家村。
在过去,除了依靠山与水,常州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依靠一大批如主营电镀、涂料等的乡镇企业开辟了“富民之路”。与此同时,一些粗犷的企业发展方式,也带来了能耗过高、环境污染和安全风险等“负产品”。
这些夹杂在城市内的工业污染如何“绿起来”?据常州市生态环境局数据,常州自2022年起,按照“始于治理,终于转型”的工作思路,实施“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截至今年7月,我们新建、续建了10个工业‘绿岛’项目,整治提升“危污乱散低”企业6000余家。”常州市“危污乱散低”专项治理工作专班工作人员张建文表示。
张建文所说的工业“绿岛”,其实就是运用“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思路,通过将企业集中到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稳定达标排放的产业园区,提高本质安全和污染防治水平,实现“资源优配增效、空间优化重塑”。张建文表示,像这样的“工业绿岛”未来在常州会越来越多,“我们将进一步推动4个重点行业、5个特色产业集聚区、58个工业片区(园区)治理,加快近零碳工厂、近零碳园区建设。”
生态保护迎来常州“加速度”
常州不愿止步于随处见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思路应该始终融入在生态保护的工作中。”黄建平坚信,涵养更多的绿水青山与创造更多的金山银山并不矛盾。
2024年初,常州市编制印发了《常州市洮滆·两湖创新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这是常州在生态保护方面新一轮的“雄心壮志”。
“我们计划花五年的时间,将常州境内1819.44平方公里的区域打造成‘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常州市生态环境局生态文明建设处副处长高瑾介绍,“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聚焦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这个基地的创建,不仅仅是为常州市其他地区提供示范,更是对外产出生态保护的‘常州样本’。”
高瑾表示,此次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区域,辐射至金坛区和武进区全域,“它不仅是串联常州‘绿肺’的东西纽带,更是太湖流域重要的生态保障区,是常州最有条件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的区域。”
从《实施方案》中了解到,针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建,常州目前制定了24项指标目标,安排五大类23项重点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厚植绿水青山生态资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绿水青山靓丽底色;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两山”价值转化;创新文化品牌建设,推动生态产品惠民富民;探索常态保障机制,推动“两山”长效转化。
打造口袋公园、生态廊道,腾退沿江企业、恢复长江生机……常州把生态保护融入城市基因的行动还有很多。以高水平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这就是常州对于生态保护矢志不渝的初心。
来源:环境经济
作者:王纪民 顾炀威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