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述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为环境监测行业带新的价值增长点
近日,生态环境部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会议明确,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要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支撑保障。
据了解,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要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2024年3月中旬,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
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这一要求,可谓切中环境监测行业的痛点,对急需转型升级的环境监测行业来说,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不仅要求环境监测仪器行业有提供智能化监测仪器、设备的能力,也要求环境监测与运营服务行业有保证监测数据质量的底气。
近年来,随着监测对象的不断增加,环境监测市场逐步繁荣的同时,我国环境监测行业也存在环境监测能力和质量跟不上监测需求的矛盾。此时,提出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将有助于促进环境监测全 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要求监测行业数智化转型
会议和《意见》均指出,要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
从以往“天地空”一体化监测,到“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的背后,是我国环境治理空间收窄,治理进入深水区的体现,也体现着美丽中国建设对环境监测行业的要求。
每一次生态环境主次矛盾的转化,每一次环境监测重点的聚焦,都如同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能成为促进环境监测行业升级转型的一股强大力量。
随着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近年来,我国“天空地海”一体化环境监测装备保障能力也在不断强化。
据了解,我国环境监测不仅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构建了更为广阔的全域空间监控网(天);也借助激光雷达、臭氧雷达、多轴差分光谱仪、无人机等空间监控设备,打造出垂直空间污染分布及传输监控网(空);而且,通过地面观测技术和调查,构建起了大气、水、噪声、土壤、污染源等全方位生态环境监控网(地)。
同时,我国海上监测也在不断进步。早在2022年,“中国环监浙001”“中国环监苏001”两艘海洋监测船先后入列,与原有“中国环监001”“中国环监冀055”组成专业化海上作业船队,我国生态环境系统海上监测作业能力再次提升。目前,生态环境部门已在全国建成70余套海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我国在“天空地海”环境监测方面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环境监测行业的创新和不断地技术攻关。
未来,环境监测企业在数字化技术、生态环境监测实时感知、采样分析、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应急预警、集成共享等全链条中深度应用的探索,在完善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传感器等多手段融合监测的一体化分析评价等方面的努力,都会更好地支撑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水”统筹、陆海统筹、水土协同、生态保护等管理需求。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会议中也明确指出,要以科技赋能、数智转型为动力引擎,推动传统监测向智慧监测转型升级,实现全链条数智化、新技术标准化、新装备自主化。
可以说,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环境监测行业数智化转型势在必行。
高质量的监测数据要求环境监测行业突破关键技术
环境监测质量是环境保护的“生命线”。监测数据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污染防控、生态保护、资源管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因此,严防数据造假,才能守住这条“生命线”。
生态环境部一直保持着对弄虚作假“零容忍”的态度和依法严惩绝不姑息的决心。
“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协同多部门共查处2260家有违法行为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向有关部门移送了193起案件进行刑事立案,还公开曝光了457个典型案例。其中,企业在环境自行监测方面的造假案件有4255件,有930起涉嫌违法犯罪的案件被移送有关部门。
我国持续严打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保持高压态势;另一方面,正是我国环境监测系统对各类环境要素的实时、精准监测,才为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事实上,梳理各地多次公布的第三方机构伪造检测数据典型案例可以发现,涉事机构造假被查,基本上都是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打击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时,将被监测企业的自动监测设备与其由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出具的监测报告进行比对时发现的。
近年来,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和企业的数据造假手段五花八门,花样层出不穷。比如,在环评文件编制过程中编造数据、在环境监测过程中更换监测样品、干扰采样探头、编造假报告假台账、篡改仪器参数,更有甚者用黑客程序侵入公共计算机系统修改监测数据,性质极其恶劣,而且造假的趋势还在向专业化、链条化方向发展。
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黄润秋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大数据加人工智能的‘穿透式’监管,用科技的力量来筑牢防范造假的防线。”
而这种“穿透式”监管方式,对生态环境监测行业来说,不仅要进行智能化升级,也要加强现场直读监测仪器小型化、集成化技术的攻关力度,提高便携式监测仪器的精度,提升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可靠性和防干扰性,支撑环境执法、应急、精细化管控等管理需求。
监测市场低价竞争急需企业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行业生产研发的仪器设备品种虽然较多,但产品同质化让企业发展遭遇瓶颈。
一方面,行业内产品同质化使得低价竞争日趋激烈。《报告》中,中节能融科技有限公司认为,目前,生态环境监测行业在逐步进入存量市场,市场规模在缩小,但由于行业门槛低吸引了很多投资,整个行业公司数量在迅速扩大,低价竞争已成为行业毒瘤,导致企业不降价很难维持原有的市场规模,降价之后,企业没有利润来支撑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逐步放缓,对行业发展非常不利。
另一方面,作为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骨干企业的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报告》中均指出,目前,我国大多高精监测设备,包括用于计算、检测等的核心部件仍依赖国外品牌,应加快核心器件和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速度。例如,扫描电镜、高端质谱仪、光学显微成像以及高端制造工艺等都有待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整个行业急需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而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提出,为企业寻找未来价值增长点指明了方向。
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包括完善的监测网络、先进的监测技术、系统的监测业务、严格的质量控制、高效的监测管理等的有机系统,具有布局合理要素全面、精准科学运行高效、制度健全监管有序、发现问题洞察规律、创新科技培养人才等五方面鲜明特征,能够客观准确反映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及时发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有效支撑管理决策。
未来,拥有符合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要求的技术、业务、人才、管理等优势,将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不过,黄润秋在会议中表示,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兼顾、蹄疾步稳,按照未来五年和到2035年“两步走”的路径安排,有力有序、扎实推进。
据了解,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研究制定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黄润秋指出,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将推进强化组织、政策、经费、人才等各方面保障措施,打通预算保障渠道,统筹制定本省(区、市)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标准,推进强基层补短板能力建设工程,配齐配强监测机构人员、实验场所、仪器装备、经费。
来源:中国环境网网站
作者:中环报记者乔建华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